界面新闻记者 |
界面新闻编辑 | 任雪松
2024年12月10日上午10时 ,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,介绍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情况 。
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司长刘莉华,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局长刘新中 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专家组组长刘旭,全国畜牧总站副站长左玲玲,农业农村部新闻发言人 、办公厅副主任丁斌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。
界面新闻记者提问:第三次农作物资源普查取得了丰硕成果 ,请问这些资源怎么才能用得上、用得好?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和产业优势?
刘旭院士表示,非常高兴您提了一个大家都很关心、我们也很关注的问题。大家知道,种质资源是育种创新的物质基础,普查收集只是第一步 ,核心还是要这些资源能够用得上 、用得好,真正发挥作用,让我们的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创新优势、产业优势 。我想 ,下面有三个方面的工作需要抓紧进行。
首先是加快资源的鉴定和挖掘。当前,我们正在系统推进国家库保存资源的规模化基因型鉴定和表型鉴定,目的就是全面了解掌握资源的全基因组信息和生长特性、生产性状 ,从中找出资源优异性状和优异基因,目前已经鉴定挖掘出一批高油高产的大豆 、耐密高产和抗旱宜机收玉米、短生育期的油菜、抗赤霉病高产小麦等优异资源,并全部分发用于育种创新 。除了开展国家库存资源的鉴定挖掘外 ,我们还将联合省级种质资源库、科研院所 、种业企业,构建全国统筹、央地协同、科企合作的鉴定评价体系,把更多资源纳入鉴定挖掘范围 ,为全国科研育种单位和企业提供更多的优异种质和基因资源。
第二是强化资源改良和创制,因为挖掘出来的有些资源不能直接利用,需要改良和创新。目前保存的资源多为传统的地方品种和野生近缘种,一方面携带有丰富的优异性状和基因资源 ,但多数为异质性群体,遗传累赘比较多,好的性状比较突出 ,不好的性状也在里面,很难在育种上直接利用,需要进行改良转化。由于资源改良的周期长 、投入高、见效慢 ,育种者一般不愿意从事基础材料的改良创制,这是导致育种遗传基础狭窄、制约当前育种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 。今年我们已经启动实施种质资源改良计划,第一步我们先从最紧迫的玉米种质资源改良创新入手 ,先行先试,着力破解种质资源不足的困境。我们想自己创制一批“可用 、好用、想用 ”的优异品种,为加快培育突破性新品种提供种质支撑。下一步 ,我们将边总结、边实施,逐步向大豆 、油菜等重要的农作物延伸来推广 。
最后是推动资源的共享和利用。不管我们是开展优异资源的鉴定评价和分发活动,还是我们的鉴定挖掘、改良创新,都是为了让社会、让育种家能够用起来。我们每年大概向社会分发共享种质资源超过10万份次 ,服务育种单位和企业超过2000余家,同时还制定出台种质资源共享利用的办法,先后已经发布了两批可供利用的种质资源目录 ,首次公开推介了一批耐盐碱的种质资源,各地的育种单位 、企业都可以在中国种业大数据平台上查询这些资源,这为推动种质资源共享交流迈出了关键性一步 。目前 ,我们正在按照部里的要求,开展资源登记工作,鼓励企业、科研单位、高等院校、社会组织 ,个人登记其保存的资源信息,这样可以实行统一的身份信息管理,让育种者知道 ,我们有哪些资源,在什么地方,它有什么特性,以方便大家来查询和申请获取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