机器人赛道闯入一枚重磅玩家。
3月25日,在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现场,vivo宣布成立「vivo机器人实验室」 ,正式进军机器人行业 。
vivo执行副总裁、首席运营官胡柏山表示,vivo将聚焦消费级市场,推出个人和家庭场景的机器人产品。具体路径 ,则是依托“蓝科技”在AI大模型与影像领域的积淀,叠加自研MR(混合现实)头显积累的实时空间计算能力,重点孵化机器人的“大脑 ”和“眼睛” ,让机器人“看得懂场景,听得懂需求,给得了回应”。
手机厂商时下最流行的跨界可能是造车,但vivo却做出了完全不同的选择 。相比起已足够成熟的汽车行业 ,机器人的技术挑战性显然更大,但拉长时间来看,也无疑更具有想象空间。
此前胡柏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明确表示过,vivo选择一个新赛道 ,“不会看是不是风口,也不会单纯的看市场规模,而是去看与我们的核心能力是否匹配 ,以及我们能不能进去给用户创造价值。对于vivo的基因而言,相比于汽车行业,机器人是更好的选择 。 ”
在第三方招聘网站上 ,vivo已经挂出多个机器人相关岗位,年薪高达百万以上。在公司成立的第三十个年头,vivo再次集聚顶尖研发资源 ,押注科技行业的变革时刻。
手机厂商,突破机器人技术卡点?
得益于资本和政策的大力加持,具身智能无疑已是当下最火的赛道之一 ,而机器人则是具身智能最重要的载体 。火爆的市场需求之下,机器人已经被视为继智能手机、电动汽车后的下一代超级终端,有望成为千行百业乃至每一个家庭的标配。
如今的机器人的确展示出了十足的“赛博感”。尤其是在运动能力上,机器人已经学会了像人一样自如地行走 、奔跑、攀爬、侧空翻 ,甚至“鲤鱼打挺” 。这是因为,由于直接关联产品稳定性,多数初创公司都将研发资源聚焦在机器人的四肢上 ,也是初期商业化落地的关键。
尽管如此,机器人的商业化落地仍处于十分早期的阶段,人形机器人目前最主要的落地场景仍是科研。一些汽车厂商开始引入人形机器人进行实训 ,但距离真正在产线上发挥作用还有很长时间。由于灵活程度受限,更难以在家庭等To C场景实现大规模普及 。
解决这一切的前提,要克服当下机器人最大的技术卡点:大脑。
具身智能的未来“在脑不在形 ”。许多从业者的共识是 ,要做出具有泛化能力的通用机器人,最重要的并非物理形态,而是能够适应各种形态的 、相对通用的智能 。
这与vivo的想法不谋而合。
vivo机器人实验室的研发重点在于机器人的“大脑”和“眼睛”。胡柏山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,现阶段的机器人更多服务于物理世界或某个封闭场景,但没有办法真正为人所用,原因就在于它没有把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能够真正交流在一起 。
要让机器人充分地理解物理世界,再通过数字世界的能力来处理物理世界的问题 ,需要大量的数据进行训练。以家庭场景为例,由于机器人从来没有真正走进过家庭场景,多数机器人厂商都通过复刻家居、厨房等场景采集来采集多模态数据。但真实家庭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仍远超于实验室仿真环境 ,这也成为机器人始终无法突破的桎梏 。
手机厂商进入机器人行业的合理之处也在于此。作为人体最重要的设备延伸,智能手机掌握大量用户物理行为数据(如运动轨迹、家居使用习惯 、影像偏好等)。通过手机生态积累的规模化数据与应用场景经验,可快速适配机器人需求 ,而vivo覆盖的全球5亿智能设备用户,也能够为机器人场景落地提供试验场 。
手机厂商一直在致力于实现的事情,就是联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。
大脑+眼睛 ,vivo的机器人宣言
那么问题来了,vivo要做怎样的机器人?
vivo机器人实验室想做的第一件事,就是让机器人有更精准的眼睛。
这也是机器人处理所有任务的起点:理解环境。如果拆分成一个个小任务的话 ,它需要识别面前的每一个物体,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。例如,不仅理解当前环境下有水、桌子、凳子,还要理解它们各自的特质 、物体之间的距离 ,以及它们有可能会产生的互动。
理解环境首先要求机器人有强大的影像能力和AI能力,尽可能清晰、真实地还原画面,并读懂照片中物理世界所蕴含的信息。而在智能手机时代 ,vivo就已经将影像作为持续投入的四大长赛道之一,无论是自研影像芯片的硬件突破,还是蓝图影像算法等软件层面的优化 ,都为这双“眼睛 ”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。
其次是空间感知能力。硬件厂商的一个切入口是混合现实设备,例如苹果此前发布的Vision Pro。它能够清楚地判断出当前所处环境的基本信息,例如空间构造、尺寸等 ,并通过简单的手指操作来与环境进行互动 。短期内,MR的需求主要在游戏 、观影场景,但长期来看 ,它也将是机器人还原物理世界的重要输入设备。
在MR领域,vivo同样有储备。在此次论坛上,vivo展示了名为vivo Vision的首款MR混合现实头显,这也是vivo在混合现实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。这款MR的前面板集成了大量的摄像头 ,采用外接电池设计。胡柏山去年透露过,vivo MR相关人员编制已经达到500人,目标是在今年秋季推出高保真的MR原型机。
vivo想做的第二件事是“大脑” 。胡柏山表示,vivo机器人实验室的重要子任务之一 ,就是AI领域对AI Agent (人工智能代理)能力的训练,要求机器人能够在特定环境中自主感知、决策并执行行动以实现目标。
为此vivo已经做好充分的技术储备。早在2018年,vivo就成立了AI全球研究院 ,覆盖知识图谱、自然语言处理、机器视觉等前沿方向,相关人才储备超过1000人。vivo还发布了自研AI大模型矩阵蓝心大模型,其云端千亿级模型在C-Eval 、CMMLU等中文榜单中均稳居第一梯队 。
基于此 ,vivo已经在智能手机快速中实现了类似能力,例如PhoneGPT智能体。它能够基于蓝心大模型矩阵来实现全自动任务执行,具备屏幕识别与操作能力,如通过语音指令完成从餐厅订位、跨App操作等。
由于芯片能力限制 ,现阶段手机端还难以承载太多复杂任务 。相比之下,机器人并没有这种烦恼,可以用算力更强的硬件来跑更大的模型。如果把手机比作二维 ,那么机器人就是将手机升到了三维甚至四维,也能够将手机厂商的优势进一步放大。如果未来机器人在AI Agent上跑出了好的体验,也可以考虑针对手机平台做裁切 ,形成“机器人-手机-MR”的体验反哺与技术闭环 。
当一个硬件载体拥有了能够识别信息的双眼、会感知和处理信息的大脑,再配上“身体 ”,交由大脑控制 ,就形成了一个机器人的雏形。至于它的下肢是双足 、四足还是轮足履带,则交给由用户场景和需求来决定,也是产业伙伴们大显身手的时刻。
不强调竞争 ,更期待产业合作
具身智能火热的几年间,活跃的机器人玩家大多数都是初创公司 。产业界最好奇的是,作为国内首家官宣入局的科技巨头,vivo能够带来怎样的影响。
vivo给出了明确的答案:设立清晰的业务边界 ,只做自身能力擅长的事情,聚焦于更贴近普通用户的消费级市场,不做工业机器人;聚焦于“大脑”和“眼睛” ,不做初创公司都在“卷”的机械臂、灵巧手,以及机器人的双腿和身体。
换言之,vivo并不打算以竞争的姿态进入机器人行业 ,反而更强调产业合作共赢 。这与vivo做手机的路径相似:只做核心智能终端,不做SoC、屏幕等零部件,“因为这个产业链里面有人比我们更擅长做这些。 ”
更有趣的是 ,巨头的入局反而有望带动行业的降本和规范。
人形机器人难以量产的一大瓶颈,就是是缺乏成熟的供应链。由于硬件成本占比过高,行业规模化降本路径尚未打通 。并且 ,机器人用到的谐波减速器 、行星滚柱丝杠等关键部件国产化率不足四成,高端零部件仍依赖日本哈默纳科、THK等厂商。
相比之下,智能手机已经形成了相当成熟的专业化分工体系。国泰君安研报指出,智能手机与机器人供应链重叠度超60% ,机器人规模化量产后可完全复用3C产业的快速迭代和大批量生产模式,从而快速实现成本优化 。同时,巨头有望通过技术标准来反向规范供应链。例如vivo影像调校标准就已被供应链厂商直接纳入生产线检测流程。
必须要明确的事实是 ,任何行业都有其自身发展的逻辑与节奏 。巨头能够给行业带来新风,但也无法以一己之力快速扭转行业的进程。vivo方面也表示,能够实现体验闭环的机器人原型机 ,大概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,2C商用则要拉到更长。
但在此过程中,vivo可以通过“渐进突围、沿途下蛋”的路径 ,与产业伙伴合作共研,在特定场景推出具有针对性功能的产品,回归场景 ,解决痛点,并不断迭代,让技术走出实验室,走进用户的真实生活 。
目前正在博鳌论坛现场展示的vivo混合现实头显探索版 ,就是一个阶段性成果。而在下个月即将发布的vivo X200 Ultra上,也将集成vivo在影像领域最新的技术突破,这些尝试都将成为vivo 进军机器人行业并逐步实现商业化落地的铺路石。
无论如何,vivo的入局对产业界来说都是一个好消息 。手机行业有着最大基数的消费人群 ,最前瞻的技术生态,和最多元的应用场景,这或许就是机器人行业的下一个拐点 ,让机器人实现从实验室到场景落地的转折,真正成为联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桥梁。
多地开启“抢人”大战,这一省五年内要培养引进万名青年科技人才|界面新闻
vivo成立机器人LAB,官网已展示机器人首席科学家招聘信息|界面新闻 · 快讯
越疆涨27.88%!港股机器人概念股尾盘拉升,券商:机器人牛市或已开启|界面新闻 · 证券
天正电气:公司产品在机器人行业的销售占比极小,对业绩影响有限|界面新闻 · 快讯
国金证券:人形机器人开启量产元年,材料端迎来机遇|界面新闻 · 快讯
安克创新494人年薪百万背后,深圳跨境电商仍在低调赚钱|界面新闻
安克创新去年拿出8亿奖金分红,近500人年薪破百万|界面新闻 · 科技
百万年薪副总裁涉嫌伪造公司印章被立案,济民健康开盘跌停|界面新闻 · 证券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